中科檢測 > 行業(yè)新聞 > 淺析魚類中的組胺
淺析魚類中的組胺
發(fā)布時間:2019-07-15 199

魚類是人體營養(yǎng)補充的重要來源之一,但在炎炎夏日,魚類一旦儲存不當,很容易就會滋生細菌。而細菌把魚肉中的組氨酸轉化成組胺,就很容易引起食物中毒。那么到底什么是組胺?為什么組胺會引起中毒?我們又該如何避免組胺中毒?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!

什么是組胺?

組胺屬于一種生物胺,廣泛存在于人體組織中。當機體受到理化刺激時,會引起含組胺的細胞脫顆粒,導致組胺釋放,與靶細胞上的組胺受體結合后就會產(chǎn)生生物效應,包括毛細血管擴張、血壓下降、支氣管痙攣、頭痛、腹瀉、皮疹等一系列過敏癥狀。

除了來自身體內(nèi)的組胺,一些食物中也含有組胺。食物中組胺的最主要的來源是魚類,魚肉中的組胺是由細菌分泌的組氨酸脫羧酶將魚體內(nèi)的游離組氨酸降解產(chǎn)生。

攝入過多組胺會怎樣?

人體一旦攝入過多組胺,可能會引起毛細血管擴張、通透性增強以及支氣管收縮,導致一系列與機體過敏反應相似的中毒癥狀,包括臉紅、頭痛、心慌、胸悶、血壓變化甚至休克等,嚴重的還可能危及生命。一旦出現(xiàn)組胺中毒癥狀,可以進行催吐、抗過敏等對癥處理。

為何吃魚易導致組胺中毒?

魚類與畜禽肉相比更易腐敗變質(zhì),魚類一旦死亡,其組織中含有的酶就會使魚體發(fā)生自溶作用,細菌迅速繁殖。其中某些細菌分泌的脫羧酶可使氨基酸脫羧基產(chǎn)生生物胺類物質(zhì),組胺便是這些生物胺里毒性較強的一種。組胺含量和魚的新鮮程度有關,魚體不新鮮或腐敗時,魚體污染的細菌增多,產(chǎn)生組胺往往也較多。
 

哪些魚屬于高組胺魚類?

組胺的產(chǎn)生有兩個條件:游離組氨酸和產(chǎn)組胺的細菌。鮐魚、鲹魚、竹莢魚、鯖魚、鰹魚、金槍魚、秋刀魚、馬鮫魚、青占魚、沙丁魚等青皮紅肉的海水魚,體內(nèi)含有豐富的游離組氨酸,并存在產(chǎn)組胺的微生物,在適宜條件下極易產(chǎn)生組胺,屬于高組胺魚類。

我國關于魚類中的組胺限量標準是如何規(guī)定的?

我國食品安全國家標準《鮮、凍動物性水產(chǎn)品》(GB 2733-2015)規(guī)定:“高組胺魚類每百克中組胺含量不得超過40毫克,非高組胺魚類每百克中含組胺不得超過20毫克?!?/p>

組胺的檢測方法有哪些?

目前國標檢測組胺的方法有GB 5009.208-2016《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生物胺的測定》。該方法分為液相色譜法和分光光度法兩種,適用于葡萄酒、啤酒、黃酒等酒類、調(diào)味品(醋和醬油)、水產(chǎn)品(魚類及其制品、蝦類及其制品)和肉類中生物胺的測定。

如何避免組胺中毒?

首先要保證魚類新鮮。腐敗的魚即使加熱食用,依然可能導致組胺中毒。買回來的魚最好及時吃,如需儲存,應該放在低溫環(huán)境中。低溫條件下,細菌生長緩慢,脫羧酶活性也較低,有利于減緩腐敗過程和組胺生成。

冷凍魚的解凍方式對組胺含量也有影響,一般置于冷藏條件(0℃~4℃)緩慢解凍有利于減少組胺產(chǎn)生,同時可以較好地維持魚肉組織結構,減少汁液流失,保持良好口感。容易產(chǎn)生組胺的青皮紅肉魚類,更需要確保新鮮,存放前徹底刷洗魚體、去除內(nèi)臟,烹調(diào)時加入少許醋,可有效降低組胺含量。

中科檢測食品檢測部門擁有CMA、CNAS等國家認可資質(zhì),在行業(yè)深耕多年,累計一批優(yōu)秀的團隊專家資源,對于食品毒害物質(zhì)檢測有豐富經(jīng)驗,能出具具有法律效力的檢測報告,為食品健康安全保駕護航。

相關資訊

查看更多 >
檢測服務
檢測標簽
檢測專題
檢測標準
檢測文章
免費咨詢
可加急,最快5分鐘成交,最遲2小時聯(lián)系
* 咨詢內(nèi)容
您的稱呼
* 手機號碼
+86
電子郵箱